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话题

  • 来源:搜土地网
  • 发布时间:2022-3-11 15:17:00
  • 浏览3403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在多个层面上支撑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寄望“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建设、乡村建设等工作。


  城市更新,规划先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作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进行部署,提出“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城市更新是以存量用地盘活和空间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是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重点领域。针对城市更新如何加强整体谋划,调动各方力量,避免不必要的大拆大建,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等话题,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代表民盟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视频会上发言时表示,我国城市发展已从过去的增量扩张,转向内涵品质提升的新阶段,应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科学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努力做好城市品质提升这篇“大文章”。陈群提出以下具体建议:有序实施城市物理更新,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包容性治理模式,以城市体检为基础,精准运用“留改拆补”等手法,用“微改造”取代大拆大建;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在老街老巷汇集老派手艺与新型业态,营造新生活场景;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补充出台城市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有序开放涉及城市品质提升的数据资源,引领社会力量基于数据分析,积极开展城市诊断和品质评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张春生也建议,推进城市更新相关立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更新的痛点难点问题。他认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应充分明确城市更新的内涵、外延、分类和更新方式;健全规划技术标准,使相关标准体系尽快适应城市更新的要求;完善城市更新的公众参与制度,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以避免决策失误。

  “城市更新,规划先行。”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认为,城市更新涉及利益主体众多、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收益回报不确定,而且相关政策不完善,规划审批程序复杂。他建议,城市更新在规划引领下,以“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社会参与”的方式推进,尽快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在规划设计、投资、研发、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上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构建可行的收益回报机制,选择匹配的投融资模式。


  城市体检,重视韧性评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韧性城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一座城市具备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是成为人民美好生活载体的基础条件。
  鉴于去年夏天暴雨洪涝灾害的警示,多位代表委员关注韧性城市建设,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多考虑增强城市韧性,在城市体检评估中重视防灾减灾能力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建议,通过超前规划,为超标准极端降雨预留出路,同时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通道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他认为,城市布局应增强空间复合利用,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预留一定体量的涝水调蓄空间,增加城市雨洪公园和涝水行泄通道建设,为超标准涝水预留出路。同时,加强雨洪公园、地下车库等超标准降雨消纳空间和灾后恢复能力建设,增强城市应对极端灾害天气的韧性。
  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确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2021年,自然资源部在12个试点城市开展了“实时体检评估”。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田春艳认为,城市体检评估体系应进一步建立“事前预警”的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估城市应急预警机制是否健全、灾害预警是否及时、灾害发生后应急预案是否真实有效。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认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抵抗力和系统恢复力,需要培育全领域风险防控的现代城市治理思维,高度重视城市治理系统内生的自我调适和自我修复能力,将韧性城市规划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问题导向推动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有效衔接。
  “城市的脆弱性与城市布局有关。”骆沙鸣建议,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角度构建韧性城市框架指标体系,促进资源共享与协作;从安全评估、空间格局、防灾减灾、公共服务、应急体系等方面入手编制韧性城市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引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2022年的工作内容之一,提出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村庄规划是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乡村地区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应以科学的村庄规划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奠定坚实基础。赵皖平调研发现,村庄规划的编制率逐年提高,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地方简单依赖规划设计公司,没有融入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乡村文化、乡村社区特点,没有找到和完善适应区域特点的乡村发展模式。他建议,各地要科学确定村庄类型,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与当地经济水平和群众需要相适应;让村民参与规划决策,确保规划符合村民意愿。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黄宗洪,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他们近年的提案都与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有关。黄宗洪建议,乡村旅游建设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为原则进行可行性规划论证,避免无序开发、同质化建设等现象。李修松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乡土文化底细不清、价值不明的情况下开发乡村旅游,导致定位不准、路径不优、重点不突出,缺乏高水平的规划,如在建设中舍弃田园风貌、农耕文化,追求城市化或园林化,丢失了“乡”味。他建议运用文化创意结合科技手段,将周边山水田园与乡土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形成特色场景或项目。

  此外,九三学社中央《关于推进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提案》建议,为农村生态型开发项目预留空间,根据生态修复和后续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需要,合理确定区域内各类空间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空间。
通知公告
会员管理
  • 电子拍卖平台
  • 产权交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