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土地增减挂钩比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更值得推广

  • 来源:搜土地网
  • 发布时间:2021-5-17 11:16:00
  • 浏览2640
时代财经:发展非农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出路,在这一思路下,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应该如何转变?
姚洋:农村土地分两种,一种是农业用地,一种是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经过确权等,土地租赁市场已经非常发达了,现在除了不能买卖,租赁不成问题。
农业用地不是个大问题,而非农用地则有潜力可挖,比如说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大量空置的土地应该盘活起来。现在农业农村部也在制定指导性文件,指导农村建设性用地入市,我们要等等看这些文件是怎么规定的。
时代财经:关于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怎么入市,你有建议吗?
姚洋:现在有很多空心村,因为宅基地没有确权,农民会觉得放弃就亏了,但不放弃又空置浪费。让土地作为建设用地流转起来,让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土地,这是大势所趋。
土地要入市的基本原则是“同地同权”,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同权化,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跟城市的土地入市是一样的。但我觉得,对于绝大多数地方来说,即使实现了同权化,意义并不大。比如把城市远郊区或者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发为建设用地,可是会有哪个开发商或公司愿意买下来?再加上这些土地极其分散,不好开发利用。
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转的问题总被舆论认为是个大问题,我个人倒觉得不是个大问题。因为即便流转放开了,也不会成为未来经济的一个极大增长点。
目前关于建设用地腾挪是有一些办法的,但这一办法必须限定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比如成都的增补平衡,重庆的地票制度。把没人居住、房屋凋敝的城中村推平了,然后把一块城郊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切过去,这块城中村就盘活了,部分卖地资金可给远郊的农村居民作为补偿。就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把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盘活起来,但要是把村里面的宅基地确权后看怎么入市,意义不大的。
时代财经:“土地增减挂钩”是作为还没有完全放开集体土地进入城市一级市场前的过渡性政策,是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的变通性探索。有学者认为,未来如果把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化进程,土地增减挂钩制度会被取消。但从你刚刚的论述看来,这是一个值得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进行推广的政策?
姚洋:对的,现在关于宅基地流转存在一种比较浪漫的遐想,认为农村建设用地可以直接入市了,不需要增减挂钩就可以直接把土地拿到市面上拍卖。但关键问题是哪有需求,谁来买这些地?而且这种做法有可能比较浪费。如果大家都分散入市,土地是无法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也解决不了中国存在这么多空心村的问题。
四川成都、重庆的土地增减挂钩、地票制度值得好好总结,尤其是城市里缺土地,城市边上有闲置用地,用增减挂钩的办法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这样做使得建设用地和耕地都能有规划地去盘活,而且耕地不会减少,只是近郊的耕地减少了,远郊的耕地增加了,增减得以平衡,是挺好的解决方法。
时代财经:尽管你提到由于宅基地分布零散,流转入市的意义不大。但自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外发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以来,不少农民或是进城务工者都在观望何时宅基地能合法合规流转,你怎么看?
姚洋:确立宅基地的权利,并把相关面积丈量好,这是宅基地能够流转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法律上尚未解决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以致无法流转的问题。
以城市的眼光看,城市里一块地都很值钱的。但是在到农村地区,宅基地的价值并不高,而且外村人也极少去买。因为农村存在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比如这条村子是姓姚的,一个外姓人,很少到人家的村子买宅基地居住。所以不要有那么多浪漫的遐想,不存在宅基地一旦确权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会大涨的情况。较大的可能是,确权之后,宅基地能在村内流转。
摘自时代财经《专访北大姚洋:农村不能总是作为“蓄水池”,乡村振兴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
通知公告
会员管理
  • 电子拍卖平台
  • 产权交易社